江苏五分

昆明: 小雨 4℃~8℃
昆明实践

滇池:科学治理实现绿色发展

 来源: 光明日报   2020-09-04 17:15   字号: [        ]

滇池是昆明市的母亲湖,它的水环境关系着昆明的命运,影响着云南的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第一大湖,其水质特征还关乎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30年前的滇池,水绿如漆,人们避之不及,可时至今日,人们再漫步滇池,湖色清新、白鹭翩飞,美丽的湖滨风景展示出母亲湖的美好。

滇池治理成效全国瞩目

多年来,云南省及昆明市把滇池治理当作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发起了高原湖泊的救亡战役。曾经作为中国水环境整治最难的滇池,2016年全湖水质告别劣Ⅴ类,2018年水质达到Ⅳ类,在全国重点治理的大型湖泊中,滇池水环境率先呈现企稳向好的态势。

滇池水环境出现里程碑式的转折,是在昆明的人口比30年前增长1倍多、城市建成面积增长2倍多、经济体量增长了100多倍的情况下取得的。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化解了滇池流域及昆明市发展的巨大环境压力,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得到积极调整,实现了由人湖争水向清水入湖的历史性转变。

遵循湖泊生态环境变化规律科学施策

湖泊富营养化污染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对于滇池这样一个城市型湖泊来说,在昆明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环境负荷迅猛增加的情况下,解决其流域内面临的富营养化问题,堪为世界水环境治理的高难战役。为了打好滇池保卫战,从“九五”时期开始,国家就把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重点流域治理,云南省及昆明市坚持把保护治理滇池作为头等大事和“一把手”工程,科学研判湖泊病因,按照病程有序诊治。前十年以点源污染控制为主;随后十年在“遏制增量污染”的同时“削减存量污染”,治标和治本双管齐下,用治标为治本创造条件,用治本巩固治标成效;最近十年,根据滇池治理实际提出“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不失时机启动了生态修复,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进湖泊治理的全域河长制、河段上下游的生态补偿等一系列制度建设。上述科学治理方式为欠发达地区解决高度工业化城市化中的复杂环境问题提供了“滇池方案”。

按照生命共同体理念实施全方位综合治理

滇池属于高原湖泊,地处三江分水岭地带,源近流短,水资源先天不足,水体交换十分缓慢;滇池处于昆明城区下游,人类对湖泊产生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各种类型的污染最后都汇集到滇池内。滇池治理,只有把全流域当作一个完整的湖泊生态系统进行系统性全面考量,把影响湖泊水环境的陆源因素,如崇山峻岭、径流水源、丛林草地、农村城市,当作制约湖泊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全要素统筹,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水环境恶化与生态退化。昆明通过面山“五采区”全面治理、城市截污治污体系构建、生态城市建设等举措,筑牢了生态底色,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持续加大,“量水发展、以水定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等措施助推昆明走向资源节约型发展。

拓展流域内城市发展新空间

国际湖泊生态研究成果表明,任何湖泊如果入湖污染负荷高于湖泊生态系统的水环境承载力和水资源容量,即使采用世界上最好的管理手段和治理技术,都难以实现水质持续稳定地好转。一段时间以来,滇池与我国很多污染治理的湖泊水体一样,入湖污染物长期超过湖泊水环境容量的极限,在无法改变滇池自然禀赋的情况下,治滇之路在于调整和改变污染产生的经济社会要素。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作为一项复杂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工程,滇池治理将进入城市格局优化减污、经济结构调整削污、社会发展系统控污的新阶段。为此,要坚持把滇池治理与昆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在流域内继续按照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推进滇池的全面治理,在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优化和引导流域内城市的绿色发展。另一方面,昆明未来发展需尽快拓展新空间,为滇池修复腾出必要生态空间。展望“十四五”,跳出滇池发展昆明,打造更大的新生态经济圈,昆明市的跨越发展未来可期。

(本文刊登于《光明日报》2020年09月04日06版,作者:段昌群,系云南大学特聘教授、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智库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