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五分

昆明: 小雨 5℃~12℃
保基本民生

老旧小区“改”新貌 提升居民幸福感

 来源: 昆明日报   2021-11-17 09:45   字号: [        ]

72721637084635074

巡津新村社区墙面上颇具老昆明特色的彩绘和浮雕引人瞩目。 记者赵伟摄

散步、聚会、聊天、买菜、缝衣服……居民小区,是与群众生活幸福感直接挂钩的主要场所。但是,受制于历史条件,老旧小区一直是城市管理的“痛点”和“难点”。如何破题,不断提升群众人居环境质量?官渡区金马街道曙光小区树立了一个“标杆”。

曙光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普遍存在小区管网老化、路面破损、墙面开裂、屋顶漏雨、上下水管线锈蚀、绿化率低、缺乏停车区域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老旧小区改造,居民是直接受益者,只有居民满意了,才是改对了!”曙光社区党委书记魏平说,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精细,成为考验各级城市管理者的核心标准。在小区改造前,社区按照这一理念,多次组织小区居民参观“红色物业”管理小区的管理模式。在居民同意实施改造后,社区多次邀请官渡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及改造设计方有关负责人反复勘查现场,按照“一院一景、一院一策”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小区改造设计方案。

经改造,曙光小区变得连社区居民都不认识了。“环境干净卫生、停车位更加规范,还有蔬菜超市等10个便民服务点,基本做到不出社区就能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市民李罗鹏说,曙光小区的变化,可以用“刮目相看”来形容。改造,确实让老旧小区更加宜居、更加温馨。

曙光小区只是昆明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典型。

走进盘龙区拓东街道明通巷社区,整洁的道路、完善的设施服务让原本杂乱无章的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坐在小区亭子里休息的孙大爷说:“以前基本上没有坐的地方,小区的道路坑坑洼洼,下过雨后到处是积水,我们都不敢出门走动。现在好了,道路宽了也平整了,路边随意停放的电动车、自行车都停到了停车点,还有供人休息的小亭子、小凳子,而我们几个老人也可以一起约着坐在小亭子里聊聊天。真是太好了!”

地处昆明市城区中心地段的这个老旧小区,在0.41平方公里内有40个居民院坝,居民大多是退休、高龄老人。为给社区居民打造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明通巷社区依托“五级治理”机制,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美丽宜居社区建设深度融合,以“民生小实事”为切入点,挖掘社区居民群众和公共单位的内在潜力及动力,拓展基层社会治理深度与广度,开展规划停车位、疏通下水管网等各种“微改造”。项目完工后,社区以发放调查问卷形式组织居民群众开展满意度测评,群众满意率超90%。

在西山区金碧街道巡津新村社区,墙面上颇具老昆明特色的立体彩绘和浮雕引人瞩目。在18号院里,56岁的梁爱民对直入电梯竖起大拇指说:“对于像我一样的老年人来说,最担心的就是住老小区要爬楼。经过改造,我们的难题彻底解决了。”此外,洁净的街面还有可供休憩的座椅,让她感到幸福满满。

巡津新村社区在“微改造”过程中,重新粉刷了墙体、修剪了树木枝叶、安装了垃圾桶,统一设计并更换了景观灯、铁艺大门、井盖、下水道盖板等,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打造院落“口袋公园”,提升辖区街巷整体水平,让这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

在社区的“红色党建院坝”,“1+9+X”网格责任制度让市民丛静印象深刻。她说:“社区会积极邀请居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自己的院坝要怎么改造都由自己决定。社区一点一滴的改变,都是民事民意的展现、群众的心声,让人感受到党委、政府切实提升百姓幸福感的坚定决心。”

2016年8月,昆明“最大的城中村”——西山区船房社区通过改造实现美丽蜕变,中央及省、市媒体不约而同用了“惊艳”一词来形容这里的巨大变化。2019年昆明计划实施179个老旧小区改造,目前这些项目已见成效,城市更美丽、更宜居,居民生活更舒适、更幸福。

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证明,昆明老旧小区改造的“贴心”原则和细节落实,正是对“精细化”的最好诠释。(昆明日报记者赵书勇 杨艳萍 昆明信息港记者尹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