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五分

昆明: 小雨 5℃~12℃
昆明在行动

提升能级 创新发展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阔步前行

 来源: 昆明日报   2021-11-23 16:28   字号: [        ]

GDP连续突破5000亿元、6000亿元大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从第17位跃升至第12位;在2020年科技部发布的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地级市)排名中,昆明位列第28位;“十三五”期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年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位……数据的背后,是昆明实施创新发展以来交出的答卷。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新发展目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经济发展实现量质齐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昆明在高质量发展中打造高能级城市,发力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产业创新壮大经济实力

“我们公司将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贵金属新材料制造基地、贵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全球重要的贵金属资源配置基地。”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产业部相关负责人说。作为中国贵金属新材料产业的领军企业,“十三五”期间,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达318.37亿元,年均增长32.66%,不仅是云南省贵金属战略性新材料产业培育及发展的运营主体,也是云南省新材料产业实施平台。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也正是全市大力推动产业创新的缩影。发挥资源和地缘优势,昆明积极布局生物医药大健康、文化旅游、数字经济、高原特色农业等产业,打造出一张张靓丽的产业名片。

在文化旅游领域,做足“文旅+”发展文章,涌现了一批新业态新产品。唤醒工业文化魅力,全市持续推进创库、秘境M60创意园、金鼎1919等创新发展,加快昆钢、石龙坝水电站等保护与活化利用,打造成展示昆明工业历史文化的窗口。结合5G数字化建设,鼓励各类文化场馆、文保单位开发在线云直播、VR/AR游等科技体验。着力打造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上合昆明马拉松等品牌赛事,持续举办文化品牌活动,利用赛事活动、合作项目,搭建国际文化和体育交流合作平台,扩大城市国际影响力。

在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上,培育形成三七系列、天麻系列、灯盏花系列等一批国际知名“云药”产品。建成国内最大的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研制生产基地,培育形成近10个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3位的品种。功能性化妆品走出特色之路,贝泰妮集团的薇诺娜系列化妆品已成为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护肤品牌,获“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数字经济培育发展方面,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机办理、不见面审批等新模式,改善和提升了营商环境。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大气污染网格化监控管理平台等项目,切实提高了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能力。

云投集团全省政务信息中心、昆明浪潮云计算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在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投入运营。云南省区块链中心已搭建全国第一个省级区块链平台溯源应用“孔雀码”、云南省第一个咖啡产业区块链集成系统“咖云链”等系统。坚持以应用引产业、以市场换投资、以项目聚人才、以平台促创新的思路,今年昆明数字经济产业正向2200亿元规模发力。

产业支撑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近年来,区块链、人工智能、VR/AR等重点领域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大数据、现代金融服务业提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成为第四大支柱产业。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全省的年均贡献率分别超过23%、30%、40%。

模式创新走出特色之路

经过几个月建设,云南日林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实施的《基于高原地貌应用场景下新能源助推乡村振兴试验示范项目》已完成90%的安装,正在进行并网工程,项目进入尾声。作为全市第一个科技揭榜制项目,从榜单发布到项目接近完工,总用时不到半年,效率提升显而易见。

“揭榜挂帅”是近两年来的热词之一,通过公开募集和需求导向创新,最大程度地调动社会各界智力潜能,以最快速度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今年以来,昆明市经过调研,最终形成符合实际的本地模式。针对行业共性发榜,面向行业主管部门、院士、社会、重点产业领域征集,全新模式下,调动了全社会创新积极性。

面对新形势,聚焦新模式,昆明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创新之路,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20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105亿元,比2016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25.2%。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占比超过55%,年均增长32.2%。2016—2020年,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年均增长63.2%,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年均增长13.9%。值得一提的是,建成全国首个跨境电力交易平台—昆明电力交易中心,南亚东南亚国家购电主体超过100家;获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蔬菜花卉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及项目居西部城市前列。

今年5月,北京康乐卫士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制药集团合作协议在昆明会堂正式签约。此次签约是中俄两国企业在“金砖合作框架”下的务实合作,也是“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落地昆明之后,中俄两国第一个昆明实体合作项目。双方围绕九价HPV疫苗的研发及昆明生产基地正式开展项目建设,预计到2030年,产品在俄罗斯市场规模超过每年1亿美元。

深化务实与金砖国家的科技合作交流是全市拓宽国际“朋友圈”的创新工作举措。近年来,昆明与俄罗斯、印度、缅甸、泰国等国家及企业(机构)建立畅通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机制,逐渐形成“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融合发展局面。

全新的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模式下,昆明市现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家,较2015年相比增加7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4家,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国家。由云南师范大学承担的“昆明—万象科技创新中心”为老挝能源与矿业部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最新公布数据显示,全市拥有法人单位性质的国际特派员10家,个人性质的国际科技特派员28名,占全省73%。这也是目前全国国际科技特派员最多的省会城市。

人才创新凸显发展效能

11月3日举行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云南4个项目获奖,每个项目昆明团队均参与其中;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云南当选的3位院士均来自昆明。

创新之基,人才为要。近年来,昆明统筹实施“春城计划”等人才培引机制,持续系统重构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制定实施“1+2+N”人才政策体系,项目化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2020年7月9日,高原特色农业科创中心、生物医药大健康科创中心挂牌,朱有勇院士、郝小江院士、张文宏专家等一批著名科学家成为昆明市相关产业的首席科学家。2020年,昆明市引进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团队,在昆明建立糖尿病诺奖研究院创新基地,打造诺奖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

昆明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太一梅主要从事植保植检工作,其长期奔走于农业生产一线,在粮食作物、果树作物病虫害的监测与综合控制等方面具有较高技术水平。针对马铃薯晚疫病,太一梅集成“监测预警+科学用药+植保无人机”的马铃薯病害全程专业化防治技术,病害控病效果最高达94.41%,马铃薯产量平均增幅104%至156.37%。

人才对发展的效能持续加大。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希望云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为恢复滇池土著鱼类,保护物种资源,多年来,昆明市滇池土著鱼保护研究科技创新团队通过资源收集、探索研发,摸清了滇池银白鱼的生活习性,陆续建起现代化设备,扩展银白鱼亲本群体600尾。今年9月,团队向滇池增殖放流10万余尾银白鱼,从根本上助力恢复水域生态环境。

“十三五”以来,全市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178名,共选拔培养254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4名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级、省级创新团队达到257个。目前,全市推进实施的44项人才政策内容涉及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等各个方面,覆盖各类人才27.3万人,近3年财政累计支出人才工作经费超2.8亿元。

昂首挺进,阔步前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昆明现场办公会精神,昆明锚定方向、明确目标、创新机制,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蓝图全面铺开,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昆明日报 记者张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