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五分

昆明: 多云 4℃~15℃
当前位置: 江苏五分/昆明要闻
昆明要闻

小小“楼栋长”“十户长” 书写群众自治大文章

来源: 昆明日报   2021-12-16 08:10   字号: [        ]

“小区门口那条小路已经修好了,路面还做了硬化,再也不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11月底在昆明山水润城雅园召开的“阳光畅言院坝会”上,网格负责人组织3名“楼栋长”向居民群众反馈上一次院坝会反映问题的处理情况和近期收集到的新问题。

13651名“楼栋长”、30707名“十户长”——这是最能体现春城居民群众自治意识的一个代表性基层群体。

他们可能是楼上楼下的邻居,可能是退休的老党员,也可能是村里爱管事的“热心肠”。他们宣传政策、组织活动、收集民意,服务好、守护好“大家庭”,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精细化程度。

完善组织体系

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2020年8月以来,昆明市开展社区“楼栋长”、乡村“十户长”队伍建设,在30—200户社区居民中产生1名“楼栋长”,在10—50户农村居民中产生1名“十户长”。

“楼栋长”“十户长”是在社区和居民之间增加的新层级,形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楼栋长’‘十户长’”上下联动、左右联通的“五级”治理组织链条,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搭起基层政府与居民群众沟通的桥梁。

通过定期召开楼院会议、楼栋长例会、协商议事会等,“楼栋长”“十户长”把社区在做什么、要做什么、想做什么传达给居民,把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单元楼,并收集反馈群众的意见建议,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例如,五华区将“社区党委—居民小区党支部—党员楼栋长”与“社区居委—网格长—楼栋长”双线融合,依托居民区党支部、楼栋长服务点和居民议事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居民议事、民意收集、环境整治、政策宣讲、文明创建、疫情防控、消防安全、矛盾纠纷排查等,到处都有“楼栋长”的身影。

市委社会工委社会动员工作处处长诸俊凯介绍,目前,全市共选聘13651名“楼栋长”、30707名“十户长”,已覆盖全市95.3%的社区(村)。

提升服务能力

提高居民群众幸福指数

建立“楼栋长”“十户长”队伍,就是要让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我们社区有8个网格,其中有4个网格是居民小区。”盘龙区龙泉街道龙江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志红说,“楼栋长”不仅宣传政策、收集民意、组织活动,还协助社区做好公共卫生、优抚救济等工作,巡查楼院(楼栋、片区)道路、消防等情况,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捷性、常态化、零距离的服务。“我们社区还有不少‘楼栋长’发挥特长,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李志红说。

例如,负责昆明湖臻园B区6栋的“楼栋长”师小玲喜欢唱歌跳舞,今年10月起社区老年大学开设声乐班,每周四上午她都会为辖区居民讲解乐理知识。最近,她还去批发了近50公斤毛线,发动40多名居民一起织了110套帽子围巾,近期准备送到敬老院。“这都是我们的一片心意,希望给老人家带去温暖。”师小玲说。

“楼栋长”张广信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他用镜头记录龙江社区的发展,还为社区编辑“龙江居民简报”月刊,每期报纸有4个版面,就放置在各个电梯口,方便居民取阅。张广信说:“‘民族和谐共发展’‘回音壁’‘曝光台’这3个栏目最受欢迎,尤其是‘回音壁’,居民群众反映的问题,相关部门或者物业公司都会在上面回应,让居民群众对社区治理更有参与感。”

“社区所需、居民所盼、自己所能”——这是“楼栋长”“十户长”的办事原则。以官渡区金马街道为例,“楼栋长”“十户长”根据自身优势和特长认领环境监督、小区绿化、为民办实事、善行义举等公共服务岗位,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点单式”服务。

促进民主协商

增强基层治理效能

基层民主协商是基层群众自治的生动实践。“楼栋长”“十户长”组织居(村)民群众,以民主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增强基层治理效能。

呈贡区乌龙街道星浦社区在辖区公共区域搭建6个“民理议事亭”,畅通居民群众诉求渠道,引导居民对公共事务、集体活动等开展协商议事。

呈贡区乌龙街道星浦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誉介绍,辖区的28名“庭院长”利用茶余饭后居民小聚的机会,收集民意、了解民情、讨论协商,共谋治理策略,解决了违规用房、公共区域长椅安装等问题。

同时,社区通过“楼栋长”“十户长”带动引导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平安创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凝聚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等多元主体的合力,不断提升基层自治能力。

盘龙区小坝社区在麻线营小区改造项目中,通过“楼栋长”引导居民组织成立“团结邻里庭院自治小组”,协商解决小区事务。居民参与到征集改造意见、方案设计、监督施工中,解决了小区内车辆乱停乱放、绿化带修复、下水道堵塞等问题。在小区改造中,居民参与率达到70%,公共空间改造满意率达80%。

“楼栋长”“十户长”有效激活了社区治理的“末梢神经”,让更多群众肯干、有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昆明日报 记者唐丽